政策法规搜索
政策法规
上海保障性住房法规
动态更新
规范性文件
已废止的政策法规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 “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 “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02)1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00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为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城市综合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总结“九五”综合交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推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九五”上海综合交通建设情况

“九五”期间,上海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规模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使综合交通设施迅速改善,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客货运输稳步增长,交通服务水平有明显改善,对外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城市交通紧张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长期来制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交通难”矛盾进一步得到缓解,基本适应了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选址和总体布局规划论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完成了上海港深水港址的比选、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设的宏观经济和技术经济论证、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方案研究。上报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长江口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基本建成。

相继完成了外高桥一期集装箱化改造和外高桥二期集装箱码头新建工程,开始建设外高桥三期和四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到2000年底,上海港已有集装箱泊位19个,集装箱的吞吐能力接近400万标准箱。

上海航运交易所成立,全球最大的20家航运公司已进驻上海,境外航商在上海开设的分公司或办事处已达103家,货运代理达250多家,中远集运、中海集团、中外运等国内最大的航运集团均落户上海。

港口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已开辟国际班轮航线13条,其中远洋干线7条,是目前国内港口中唯一在全球12条国际干线上均有定期集装箱班轮的港口。全港集装箱航班密度达到1004班,比1996年的455班增长了12倍。

2000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0400万吨,比“八五”期末增长23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5612万标箱,名列世界第六位,比“八五”期末增长了26倍。

2“一市两场”的航空枢纽港布局确立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建成通航,使上海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两个民用国际机场的城市,向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的目标跨出了关键的一步,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航空枢纽竞争的基本条件。

到2000年,上海航空港的旅客吞吐能力达到296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其中,虹桥国际机场旅客吞吐能力为96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57万吨;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能力为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75万吨。

2000年,上海民用航空完成旅客吞吐量17683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05万吨。全年航线起降架次1585万班次,其中国内1137万班次,国际343万班次,地区104万班次。

3铁路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铁路上海站得到了改造,铁路上海南站临时站已建成使用。上海地区的部分编组站、货运站经过技术改造,提高了上海铁路枢纽设施的通过能力。

到2000年,铁路上海站能力为每天到发旅客列车72对,日发送旅客7万人次,上海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9808万人次,货物运输32626万吨。

4公路“三环十射”的网络框架正在形成

随着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外环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车,以及嘉浏、沿浦、亭大、龙东大道、远东大道、四号线、陈海公路西段等等一批市高等级公路的建成,基本形成了以国道、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为骨架,连接江、浙两省的高速公路和连接郊县主要城镇的高等级公路的网络系统,增强了中心城的集聚、辐射功能,并进一步加强了上海和相邻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间的交通联系。公路的通达性和服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到200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94公里,比“八五”期末增长了14倍。其中,高速公路91公里,比“八五”期末增长了15倍;一级公路366公里,同比增长了29倍。

5内河航道干线网络开始构建

“九五”期间内河航道建设全面推进,整治了连接江浙的苏申外港线、杭申线、太浦河等主要内河航道,提高了内河航道的等级,其中苏申外港线、杭申线等级已与邻省航道匹配。2000年,300吨级以上航道里程已达到2126公里,比“八五”期末增长55%;内河货运量达到139亿吨,同比增长103%。

6轨道交通建设初见成效

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达到65公里,成为我国拥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先后建成了地铁二号线一期、轨道明珠线一期工程,构成了“十字”加“北半环”的轨道交通网络骨架。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达到了37万乘次/日,比“八五”期末增长了12倍,约占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总量的4%。

“九五”期间,上海的综合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按照上海经济功能的辐射要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枢纽设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够,对外交通辐射能力较为薄弱,城市交通的承受能力较为脆弱,综合交通体系和功能不够完善,等等。

二、“十五”综合交通发展形势和需求预测

“十五”期间,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立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功能定位,通过进一步完善枢纽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城市综合交通的功能发挥。

(一)“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城市综合交通要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

“十五”期间,上海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1%,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4000元左右。经济总量增长的结果必然导致运输总量不断增长,从而使有限的交通资源趋向紧张,因此需要增加交通运能和提高居民出行机动化水平,需要增强对外交通的通达度和辐射力,来缓解和避免新的交通矛盾。

2交通主枢纽要适应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沿江铁路、公路齐头并进,港口泊位大幅增加,机场布局更趋完善,交通通达度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将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初步形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上海建立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衔接的综合交通设施,提高上海的辐射能力和集聚功能是“十五”期间上海综合交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3经济结构整体调整和布局优化,将使货物运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随着产业结构优化,金融、贸易、旅游、会展等高层次产业发展会带来明显的物流和客流增长,给城市的物流和客流的运送方式带来新的需求和变化。集装箱将成为更为主要的货物运输方式。

为促进以中心城、新城、中心镇及一般集镇四个层次组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并进、协调发展,要求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络,以满足市民出行和城际交通需求。

4加入WTO将为交通运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上海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着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全方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通过参与国际大都市的合作竞争不断提高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能力。因此,上海公共交通运营的高效率和服务的高质量将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要求上海综合交通设施、管理、人才等与国际全面接轨。

(二)“十五”综合交通的需求预测

根据上海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十五”期间,本市的货运量、客运量的预测数如下:

1货运量

“十五”期间,本市货运量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约为05,预计到2005年,全市的货物运输量将达到63000万吨。其中,市域货运量22850万吨,对外交通货运量40150万吨。

公路货物运输量需求预测为35000万吨,比2000年增长23%。其中,对外货运量需求为7500万吨,比2000年增长约2倍。

水路货物运输量需求为27800万吨,比2000年增长约20%。内河货物运输量需求预测为15000万吨。

航空港货邮吞吐量需求预测为150万吨。

铁路货物运输量需求预测为4700万吨。

港口货物吞吐量需求预测为2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1000万标箱。

2对外客运发送量

预计到2005年,全市对外交通客运发送量将达到8010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41%。

公路客运发送量需求预测为2550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99%。

水路客运发送量需求预测为360万人次,比2000年下降32%。

航空港发送量需求预测为1500万人次,到发量3000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68%。

铁路发送量需求预测为3600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20%。

3市域交通客运发送量

“十五”期末,预测全市居民(含流动人口)总出行量为3970万人次/日,其中公共交通陆上出行为990万人次/日,占全市居民总出行人次的249%,比“九五”期末的197%上升52个百分点。公共交通陆上、水上出行总人次为1030万人次/日,占全市居民总出行人次约259%,比“九五”期末的211%上升48个百分点。

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预测

单位:万乘次/日

交通方式

2000年

2005年

轨道交通

37.04

320

地面公交

724

790

出租汽车

213

250

小计

974.04

1360

对江轮渡

50.6

37

陆岛交通

2.1

3

合计

1026.74

1400

注:以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方式出行,每乘次按15∶1换算成人次。

全市机动车拥有量预测将从“九五”期末的104万辆增至“十五”期末的150万辆左右。

三、“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根据“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发挥城市的综合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要求,努力构筑现代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为适应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根据综合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十五”上海综合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推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国家交通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为基础、优化综合交通的体系为方向、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和联系、服务全国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方针是:深化改革、完善网络、优化结构、强化枢纽、增强辐射。

要坚持综合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以国际化为标准,明确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方向,构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交通框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发展智能交通,提高城市综合交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以市场化为依托,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城市综合交通建设与运营;以法制化为保障,明确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城市交通坚持发展一体化,整合城市交通;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交通环境;坚持交通协调发展、实施交通基础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基本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具备参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的条件。到2005年,海港集装箱泊位达到30个,设计吞吐能力达到845万标箱。其中,水深超过15米的深水集装箱泊位达到5个。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多式联运系统,提高集装箱的集疏运能力。注重集装箱运输场站、运输装备以及集装箱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全程运输实时跟踪,全面提高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空港的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在亚太市场中的份额提高到5%左右,旅客中转比例达到20%,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为最终成为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奠定初步基础。

构筑铁路上海新客站、铁路上海南站双主客站的格局,开始建设浦东铁路,增强上海铁路枢纽的辐射能力,铁路客站到送能力达到8600万人次。货物运输适应集装箱运输特点,逐步形成海铁联运的优势。

初步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153060”目标,完善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市的交通通道,增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全国服务的集聚、辐射能力。

加快建设“一桥三隧”越江工程,促进浦东进一步开发;建设沪崇越江通道工程,为加快崇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完善地面公交,建成一批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市域交通与对外交通相衔接的换乘枢纽,以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增强公交吸引力,逐步实现以轨道交通为主、地面交通为辅的快速、便捷、立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达到25%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四、“十五”综合交通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深水港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形成联系世界、服务全国、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港口

以深水港区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外高桥港区建设和老港区改造挖潜,提高港口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1000万标箱以上吞吐量。结合黄浦江两岸功能调整,按照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逐步搬迁规划调整范围内的码头,规划开辟休闲、娱乐船艇航行线路。主要项目重点是:

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由港区、芦洋跨海大桥和后方配套三部分组成。其中,港区建设5个能停靠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的深水泊位,形成能力220万标箱。“十五”期间基本建成。

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建设集装箱泊位2个,2001年底竣工,新增能力65万标箱/年。

外高桥港区四期工程,建设集装箱泊位4个,2002年底竣工,新增能力160万标箱/年。

上海国际客运中心改建客运泊位1个,2003年竣工,形成旅客发送能力6万人次/年。

(二)铁路

主要是扩大对外通道和运输能力,发展以集装箱为重点的海铁联运,坚持以人为本,各种交通工具有机换乘,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现代化客站。建设重点是:

上海铁路南站工程。增加始发终到列车能力35对,2004年建成。

浦东铁路工程。“十五”期先行建设外高桥港区四期铁路线连通工程,总长约15公里,并开工建设金山至芦潮港段铁路线。

开始进行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至南京段的建设。

调整、扩建或新建一批编组站、货运站,扩大上海铁路枢纽能力。

(三)民用航空

按照“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原则,进一步确定两个机场的分工,加强机场软硬件建设,完善空港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主要建设重点项目是:

浦东国际机场建成第二条跑道,停机坪及相关配套工程,建成以快件处理中心为标志的机场现代物流基地,配合磁悬浮快速专线,建成机场车站,完善机场综合交通配套设施;开展浦东国际机场第二候机楼的前期工作;[JP2]虹桥国际机场完善现有功能,改造候机楼,新建排水设施,对现有跑道和滑行道实施大修。

(四)公路

全面建成城市外环线和郊区环线建设,形成“三环十射”的市域道路骨架体系,加快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建设,提高路网可达性和通达性,促进郊区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加快发展。确保公路建设与洋山深水港区等集装箱码头建设同步,提高公路集装箱运输的集散能力。主要建设重点是:

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建成嘉浏高速公路(A12)、沪青平高速公路(A9)、莘奉金高速公路(A4);建成郊区环线(A30)、亭枫(A7)、新卫(A6)、沪芦(A2)、规划五号线(A3)和迎宾大道(A1)等;合计建设高速公路508公里,其中新建363公里,改建145公里。

建设崇明越江工程。

全面建成城市外环线(A20);新建和改建陈海公路中东段、北沿公路、蕴川路、北青公路、沿浦公路、南芦公路等一级公路574公里;新建和改建江杨北路、曹安路、龙吴路、宝安公路、宝钱公路等二级公路。二级公路560公里;县乡公路配合城镇建设计划,在“八五”的基础上增长15%以上。

(五)客运枢纽

以人为本,完善网络布局,建设、完善多层次的客运交通枢纽,实现形成对内、对外交通的有机结合,客运枢纽的主要建设重点是:建成上海长途客运总站、长途客运南站,建设吴淞客运中心。

(六)内河航运

内河航运基本建成以“一环十射”300吨(V级)以上内河干线航道为框架的航道网,与江浙两省主要内河航道联接,形成沟通上海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内河集装箱航运网。结合黄浦江两岸改造,调整航运结构,建设游艇码头等设施。主要建设重点是:

赵家沟航道整治工程,连结外高桥港区与黄浦江;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连结芦潮港和大治河。

(七)城市交通

以建设越江工程和轨道交通为重点,疏通“瓶颈”,加强管理,形成高架与地面协调、干线道路和支线道路衔接、内环与外环配套的较完善的路网,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道路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中心区道路通行能力。主要建设重点是:

建成200公里轨道交通,形成“十字加环”和多向辐射轨道交通网络,建成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建成轨道交通明珠线(M4线)二期工程、地铁一号线(R1线)北延伸工程、地铁二号线(R2线)西延伸段、杨浦线(M8线)工程、莘闵线(R1线南延伸)、申松段(R4线)、明珠线(M3线)北延伸线;建设轨道交通M7线一期等工程。

建成卢浦大桥、外环线越江隧道、复兴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4处越江工程。

建成沪闵路高架二期、共和新路高架、北翟路-长宁路、汶水路、沪太路、邯郸路等一批内外环间的射线主干路及快速路;完成铁路南客站的市政道路配套建设。

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减少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重复线路,有效控制地面公交总量。

优化完善地面公交和换乘枢纽。建设完善铁路上海站、铁路上海南站、浦东国际机场、龙阳路等4个大型综合换乘枢纽,综合改造人民广场大型公交客运换乘枢纽。

五、“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综合交通发展政策

加强上海综合交通发展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研究,制定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政策;加强政府对综合交通发展的宏观调控,通过城市综合交通政策来指导、协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各个方面。

重点实施公众利益优先和效率优先的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充分利用城市交通资源的交通区域差别政策,动态调整机动车总量的道路车辆协调政策。

开展智能型交通系统发展、多式联运、现代物流系统发展、促进内河集装箱航运发展等相关政策的研究。

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完善综合交通上海地方性法规。

(二)深化综合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

保持适度超前的交通投资,发挥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发挥投资效益;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交通产业化进程。

上海港下放地方后,及时确定政企分开、下放地方后的资本运作、建设和管理体制。

对公益性的交通设施项目和有收费保障的经营性项目,实行分类的投资管理。进一步盘活现有的资产存量,增加交通建设资金的来源,实施资本运作,扩大城市交通融资渠道。引进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制定合理的定价与收费政策,平衡各项交通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以及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需求与供应,引导交通良性发展。

完善公交价格机制,逐步理顺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的票价结构。适时推行优惠票价,对常乘、换乘、特殊群体实行优惠。

建立统一的停车管理机构。制定不同区域的停车收费标准,拉开收费差距。制定优惠收费标准,鼓励“停车—换乘”。对中心区实行拥挤道路收费,先实行有偿发放通行证,过渡到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改善中心区道路拥挤状况。

(三)加强交通运输综合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对城市交通的规划与计划、投资与建设、运营与控制、价格与收费等进行综合协调,不断维护与更新交通基础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全面考虑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环境的关系,坚持交通规划与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动态调整交通规划。把城市交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建设协调运营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功能完善的综合道路运行系统、多式联运的交通衔接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

加快建立公开、公平、有序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建立各种运输方式在投资建设和运输经营方面科学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加快推进交通市场化建设。

(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加快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在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当代国内外先进、实用的交通运输技术。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发展行车安全保障技术,建立安全监控网络。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智能化进程,抓紧搞好电子商务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加快现代物流、国际经贸EDI系统的建设。

引进、开发涵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营全过程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交通等当代最先进的交通运输技术,以及现代物流系统中成熟先进的技术,加速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化建设。

 
® 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34318号-2